央行最近宣布維持利率不變,文件倉並表示這樣的作為可協助經濟成長。在此政爭助長經濟惡化的時刻,鬱悶的人民自然很想要問,央行是否也該幫忙拚經濟?雖然,「促進經濟成長」是央行的政策目標之一,但是過去幾年以來,央行的貨幣政策主軸始終是「金融穩定」。在失業率居高不下、實質薪資所得倒退困境中,人民對政策優先順序的期待,當然就是可支配所得的增加;金融穩定,可能是為政者念茲在茲的,但並非當前台灣人民所迫切需要。放眼世界上最重要的幾個中央銀行,目前主要作為都是在拚經濟,而不是只求穩定。美國聯準會從2008年以來推出的量化寬鬆,其首要目的即在於刺激經濟,並以失業率水準作為其成效之指標。在實施四輪量化寬鬆後,美國的失業率從2009年近10%的水準,降到了2013年9月的7.3%,因此預期量化寬鬆會在年底退場。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是這個貨幣政策的大功臣,沒有這麼勇敢大度的貨幣政策,美國經濟不可能這麼快復甦。這種政策成效,難道不正是台灣人民引頸期盼的嗎?日本經濟停滯20年,在安倍首相上台之後,日本央行也配合實施積極性的貨幣政策,目標當然是刺激經濟。日銀採取的是「大膽的金融政策」,除了在市場上無限量買進金融資產外,最近在金融政策決定會議上,存倉大膽宣示要在2014年底前,把日本的基礎貨幣總額翻一倍。或許有人會說,日本是因為經濟太糟,才被迫採取如此強烈又激進的貨幣政策。但我們不禁自問,台灣的經濟要糟到什麼程度,才能讓我們看到這麼讓人民覺得有希望的政策呢?英國的央行-英格蘭銀行,8月發表最新的「前瞻性貨幣政策綱領」,明訂以7%以下的失業率為政策目標。南韓央行從2012年底開始,將貨幣政策的目標,由維持物價穩定,轉向促進經濟成長。我國央行的績效評價,近十年來可說是居高不下,總是超越美、日、歐各央行,在國內外一時傳為美談。然而,這樣的好評,還有待轉換成人民「有感」的經濟果實。從世界各國央行的現況可以斷定,脫離經濟困境在當前應是我國央行的當務之急,央行也該為全民負起拚經濟的重擔。尤其是在現行的體制下,央行不受內閣更換、甚至政黨輪替的影響,如此高評價又兼具連續與穩定性的財經單位,絕對應該在經濟表現上肩負更多的重任。究竟央行應不應該仿效美、日、英各國,以量化寬鬆來刺激經濟?以央行的政策智慧,不難解決這個問題。重點在於,央行應該像經濟部或經建會一樣,以全民的經濟福祉為其政策抱負,那麼央行拚經濟的成績單,一定會比各國央行更為亮麗。(作者是開南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)儲存
- Sep 30 Mon 2013 06:59
臺灣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