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打從五十年代韓戰開始,存倉香港便聲稱是個「旅遊城市」。可是,香港不像巴黎、翡冷翠般有藝術、文化成就,開埠只有百多年的香港,亦不如雅典、羅馬般有歷史可耀,更沒有澳洲的大堡礁之類的大自然壯偉景觀,當時唯一可向西方人兜售的大概是東方的「異國風情」,以及免稅的購物天堂。政府如是說,港人亦如是信。這�岔開一筆。香港不是沒有世界級風光如畫(picturesque)的郊野,但政府從來不向外宣傳這是觀光景點,亦不視為香港的名勝。事關在高官和商人眼中,風光如畫的大自然,不是他們那杯茶(此所以他們只會想把郊野砍掉建屋),吸引不到他們心目中的遊客。他們要招徠的是喜歡消費的遊客,所以才把香港定位作「動感之都」、「活力之都」。錯有錯�,香港的郊野免於旅遊工業的狼吻。旅遊城市到特區政府把香港定位為「亞洲國際都會」以及「旅遊城市」,宣傳香港人的「好客之道」,香港依然沒有藝術、文化、歷史,連昔日的「異國風情」也煙消雲散,對遊客的吸引力,便限於購物天堂。曾幾何時,內地遊客來港,恍如滿清時孫中山等,要體驗香港的先進社會秩序、公民道德和西方文明。2003年開放自由行,在「以錢來衡量萬事萬物」的內地遊客眼中,香港的「先進、文明」再無吸引力,香港亦不如澳門的紙醉金迷、聲色犬馬,香港剩下的只有購物天堂這個賣點。已故的英國演員羅拔摩利(Robert Morley)有句幽默語說得很精警:「只要當地人全是侍應,不列顛遊客在外地總會快樂。」(The Britishtourist is always happy abroad as long as thenatives are waiters.)此語表面是嘲笑不列顛遊客,其實是嘲諷所有遊客。後現代旅遊工業,尤其是消費為主的遊客,往往自視為頤指氣使的主人,當地人全是服侍他們的侍應,應當有劉德華宣傳的「顧客至上」的服務態度:睇錢份上,像《金雞SSS》中說的「放下尊嚴」,甚儲存「出賣尊嚴」,任勞任怨任喝罵,最低限度要「包容」。後現代旅遊工業的遊客,外遊並不旨在經歷。旨在經歷的話,首先就不要看任何導遊書(guide book),應該讀歷史書。不要看任何旅遊點的宣傳,事關所有政府、旅行社的宣傳,為了吸引消費,增加GDP,政府會把任何城市重新包裝,變得「不真實」(inauthentic)和俗不可耐。最好的例子莫如南韓的濟州島。韓國自古視之為蠻荒,長期被用作流放犯人的島嶼,1948年4月,濟州島民和當地的共產黨徒起義,遭得到美軍協助的政府軍殘酷鎮壓,數以萬計的島民被屠殺,數以千計的民眾被囚禁在集中營。宣傳口號這頁血淚史,你當然不會在導遊書或官方網站上讀到。在2010年,韓國政府要在濟州島興建海軍基地,還遇到保育家園的島民頑抗。你看韓國旅遊的官方網站,宣傳口號是「蜜月之島」,是風多、石頭多、女人多這「三多」。在濟州島,處處都是風景,可以「登山、騎自行車、玩飛傘、潛泳、風帆,打高爾夫、打獵、釣魚、騎馬、賽馬、海泳、乘遊覽船等」。一句話:中產階級消費「美好風光」、「浪漫」、「生態觀光」、玩「健康體育」的好去處。當香港這個「旅遊城市」只剩下一些kitsch景點(例如:人造的主題公園、人造的史蹟徑、人造的金紫荊廣場等等)作配菜,主菜是購物時,吸引到香港來的內地遊客,便大多數是弗洛姆(Eric Fromm)筆下有「剝削取向」(exploitationorientation)性格的人。這類人以為「世界是他的生蠔」:傲慢、自我中心、富侵略性、目中無人、衝動……一句話,把所有人都當是要服侍他的侍應。對貪財重利、眼中只有鈔票(money-minded)的政府和港人來說,遊客是財神爺,他們甘於亦樂於當「家畜化的他者」(domesticated other)。可是,還有多少主體性的港人,面對喧賓奪主的遊客,能怎樣的「好客」呢?撰文︰占飛jimfly@hkej.com迷你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niddy4 的頭像
    miniddy4

    miniddy4的部落格

    miniddy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